close
 精神病性疾病(psychotic disorders)往往發生於青少年晚期及成年早期,當個體的行為與生活功能發生持續性及不可理解的改變時,尤其當伴隨有精神病性疾病的危險因子時,更應加以考慮精神病性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其中,家屬裡有精神病性疾病的家族病史是最重要的危險因子。



 若能在平日對精神病性疾病的高危險群就數個徵兆(signs)與症狀(symptoms)保持高敏感度,有助於精神病性疾病患者的及早發現與及早接受治療。與精神病性疾病有關的數個徵兆與症狀如下:



(1) 持續性的心理社會功能改變,例如:工作或學業表現退步、行為退縮、缺乏社交動機、失去活力或能量。

(2) 行為的改變,例如:睡眠困擾與食慾的改變。

(3) 情緒的改變與其他主觀經驗之變化,如:憂鬱、焦慮、緊張、易怒、生氣、情緒擺盪、知覺外在事物已改變、相信自己的思考變快或變慢。

(4) 認知的改變,如:記憶困難、注意力不集中、疑心、非尋常的信念等。



 上述徵兆的出現不必然表示正發展精神病性疾病,也可能起因於其他疾病或對壓力事件暫時的反應。總而言之,年輕族群的適應功能若發生了不可理解的減低或喪失同儕關係是發生精神病性疾病相當重要的指標,需要進一步接受衡鑑。



 早期的精神病性疾病最初被確認,通常是因為出現明顯的精神病性正性症狀,正性症狀包含思考障礙、妄想與幻覺。這些正性症狀往往要持續到病人接受適當的治療才會漸漸消失,當然有某些(少數)個案也有自發性復原的現象。



 精神疾病的危險因子依照年齡、特質與環境分為三群:



※危險年齡---青少年與成年早期

※特質性危險因子(trait)

 1.精神病性疾病之家族史:家族中有人罹患精神病性疾病。

 2.脆弱性人格特質:如類分裂性(schizoid)或分裂型(schizotypal)人格特質。

 3.病前功能較差:即病前的社會、學業、職業、與獨立生活能力較差。

 4.兒童期發展遲緩:例如在生命早期特定知覺與動作技巧上的發展遲緩。

 5.有腦傷的歷史。

 6.低智商。

 7.生產時或初生前後有併發症(obstetric or perinatal complications):如產道病毒感染、母親懷孕時營養不良等…都可能影響胎兒的腦部神經發展,造成神經系統發展上的異常。

 8.冬天初生(winter birth)。

※環境性危險因子(state)

 1.壓力生活事件:長期研究顯示精神病性疾病患者在生命早期或發病之前往往出現壓力事件(例如失業或離婚)。

 2.心理社會壓力:如病態的家庭互動、不當的溝通型態。

 3.藥物濫用(substance misuse)。

 4.主觀經驗及客觀功能的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